舊書重讀:茶葉生產習俗

舊書重讀:茶葉生產習俗

5閱讀 2019-03-15 02:35 文化

曠達齋 錄 原創(chuàng)作者:余悅


中國國際茶文化創(chuàng)始會長王家揚先生關于《大美中國茶》"圖說"系列的序言推送后,引起了讀者對這套叢書的極大興趣。現(xiàn)征得叢書主編余悅研究員同意,特轉發(fā)《圖說中國茶》一書。該書出版于2014年,卻寫作完成在10多年前。"悅讀茶書會"公眾號現(xiàn)推送該書第七章:"且盡盧仝七碗茶"一一中國茶俗。今天發(fā)送的是第五節(jié)"其他相關茶俗"的"茶葉生產習俗"部分。



民俗、風氣是集體活動的產物,是逐漸累積的“活化石”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各種飲茶習俗世代相傳、生生不息。除了上述茶俗,我們還再作一些介紹:


其實,茶俗并非僅僅是飲茶習俗,還首先是茶葉生產習俗。而茶葉生產習俗之中,占重要地位的又是采摘茶葉時的風俗習慣。采摘茶葉十分講究季節(jié),茶農和采茶女在實踐中總結了采茶的最佳時間,茶諺中反復強調:“前三天是寶,后三天是草?!薄扒迕鞑枞~是個寶,立夏過后茶粗老,谷雨茶葉剛剛好。”“清明早,立夏遲,谷雨前后最適時?!薄懊髑安枞~是貢品,谷雨仙茶為上等,立夏茶葉是下等?!薄傲⑾牟枰挂估?,小滿過后茶變草。”



這些實踐經驗的總結,已被現(xiàn)代科學道理所證實。因為所采摘的茶葉是茶樹自然生長的新梢,而每輪新梢的生長又受氣溫(特別是春茶)和雨水(尤其夏秋茶)的左右,所以新梢萌發(fā)后不及時采摘就會品質下降,還會影響下一輪茶芽萌發(fā)。茶葉并非采得越早越發(fā),而是“采茶之候,貴在其時?!薄安刹?,不必太細,細則芽初落而味欠足,不必太青,青則茶已老而味欠嫩。”(明·孫大綬《茶譜外集》)這與現(xiàn)代提倡的“適時采摘”,是完全一致的。



雖然從整體上來看,采茶過早,茶芽頭小,影響收成;采茶太遲,茶葉過老,又要影響質量,但由于茶區(qū)之間氣候條件殊別,各地采摘時間也往往因地制宜。例如:波陽“谷雨前,環(huán)村婦女采取茶苗,谷雨后,攜籃復采。”(清·道光《波陽縣志》)瀘溪縣(即今資溪縣)則是“摘茶以四月為頭春,五月為二春,八月為三春,時候不一,而多寡亦殊?!保ㄇ濉ね巍稙o溪縣志》)



所謂“三春”之說,也就是指春、夏、秋三個不同季節(jié)采摘的茶葉。春茶之中,“谷雨前茶,沁人齒牙”,而夏、秋兩季采的茶比較一般。所以,廣信府(即今上饒)的習慣是“三月清明前采筍為上春,清明后采芽為二春,四月以后茶葉則不入?!?/span>對于四月以后的茶葉,就不感興趣了。而且,把嫩芽初進、似同筍尖的清明前采的茶稱為“上春茶”,把茶芽稍長,形狀似槍的清明后采的茶稱為“二春”茶。


很顯然,廣信府和瀘溪縣的“二春”時間是不一樣的,茶葉的質量也有很大差別。同時,廣信府對茶葉的采制還有其它的講究:“凌露而采,出膏者光,含膏者皺;宿制者黑,日成者黃;早取為茶,晚取為茗;紫者上,綠者次?!保ㄇ濉び赫督魍ㄖ尽罚┱沁@些煩瑣的習俗,使這塊地方曾出產過周山茶、白水團茶、小龍鳳團茶等頗有影響的名茶。



此外,各地有其它與茶葉有關的習俗。譬如制茶方法:“三月谷雨前,采最嫩者一葉一槍,攤干為白毫。谷雨后葉漸粗,號造作青莊、紅莊二種。青者用鍋燒熱,入葉燒之,乘熱搓揉,炭火焙干,泡色淡而香,味較勝。紅者用篾墊曝太陽中,即搓挪成條,曬干,泡汁深紅,可以貨賣。”(清·同治《瀘溪縣志》)“道光間,寧茶名益著,種蒔殆遍鄉(xiāng)村,制法有青茶、紅茶、烏龍、白毫、花香、茶磚各種?!保ā读x寧州(即今修水縣)志》)在“茶甲中華,價壓天下”的“寧紅”茶鄉(xiāng)產地之一的武寧縣,有首《竹枝詞》描述了當時采茶、制茶的情景:


女伴相邀涉水涯,

提筐先說采新茶。

夜來貯得烘籠滿,

處處當爐制雪芽。


寫出了采茶、制茶時的歡欣,也寫出了其間的忙碌和艱辛。



除良俗外,也存在各種各樣的陋習:“居人將土茶用黃柏等物浸漬,令色味黃苦,偽為閩茶易之,實易辨。然粵中某縣,又慣用此茶,歲必市去,又可異也?!保ㄇ濉こ绲潯肚褰h志》)可見,自古以來就有制造假貨者,而其之所以得逞,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有嗜好者和購買者。又如,“若採茶,以精行儉德之人,毋以婦人雞犬到山,乃為清明?!保ㄇ濉び赫督魍ㄖ尽罚┎刹钑r不許婦人到山,則是因其被視為不潔之物。

上一頁:為什么自古“高山云霧出好茶”?

下一頁:天地人茶廠云南普洱茶報價表

相關閱讀

茶友網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